体外诊断企业圣湘生物(688289.SH)花费重金想在生长激素赛道分一杯羹。
近期,圣湘生物发布公告称,拟以8.08亿元收购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海济”)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山海济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据了解,中山海济一直从事基因重组产品及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为人生长激素(短效粉针、短效水针)。
据评估,截至2024年5月31日,中山海济股东全部权益账面值为2.59亿元,评估值高达8.1亿元,增值达5.51亿元,增值率高达212.64%。最终,未名海济100%股权的整体估值确定为8.075亿元,这一交易价格相当于圣湘生物2023年全年净利润的2倍多。通过此次收购,圣湘生物也将跨界进入生长激素赛道。
针对本次收购溢价合理性以及公司如何看到生长激素赛道未来前景,《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向圣湘生物方面致函采访,其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待董秘查阅后进行书面回应,但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公司方面进一步回复。
溢价超2倍收购
官网显示,中山海济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基因重组产品(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以及研究生物制品的基因工程生物制药企业。公司业绩主要来源于两款名为“海之元”的注射用人生长激素(短效粉针)及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短效水针)。
圣湘生物是一家集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于一体的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3年,中山海济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净利润为4826.38万元;到了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其营业收入增长至4.08亿元,净利润达到1.05亿元。截至2024年11月30日,中山海济的资产总额为4.37亿元,负债总额为8478.34万元,资产净额为3.52亿元。
在此次收购中,圣湘生物计划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完成交易,资金将来源于公司的自有资金以及银行提供的并购贷款。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圣湘生物的货币资金余额为44.18亿元,公司现金流较为充裕。
对于本次收购,圣湘生物方面表示,中山海济的生长激素布局可以与公司现有的儿科业务相结合,有助于公司实现“诊疗一体”的综合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同时,双方的销售渠道可以高效互补,加强各个等级医院渗透,最终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的健全销售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还包含业绩承诺条款。中山海济需在2025年度和2026年度实现经审计的净利润(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原则确定)分别不低于1.4亿元和1.8亿元。如果中山海济实现业绩承诺目标的70%以上,本次交易的整体估值将在原先8.075亿元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的增加额累计不超过3.925亿元。
行业竞争激烈
实际上,在此次收购消息公布前,圣湘生物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呈现下滑态势。
据年报数据,2021年至2023年,圣湘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5.15亿元、64.5亿元、10.07亿元;同期,公司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3亿元、19.37亿元、3.64亿元。
在2022年,圣湘生物提出“二次创业”,向非新冠检测业务拓展。其在长沙、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新建研发实验室,在基因测序、肿瘤早筛、POCT(即时检测)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入布局。
然而,从成效来看,“二次创业”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2024年前三季度,圣湘生物的营业收入虽有提升,达到10.33亿元,同比增长63.24%,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4.8%,为1.95亿元,且营收规模仍与2022年同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3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已突破110亿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到2030年有望达到2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7%。
尽管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但相关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目前国内市场上生长激素主要分三种类型:短效粉针剂、短效水针剂和长效水针剂。其中,短效制剂需要每日给药一次,而长效制剂只需每周注射一次,依从性更高,因此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和行业增长的新动力。
在长效生长激素领域,国内目前仅有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的产品上市。以金赛药业的长效水针为例,该产品在其公司收入结构中的占比正逐步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已达到32%左右。
此外,还有多家企业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正蓄势待发。例如,诺和诺德的长效水针“Sogroya”,其国内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9月获得CDE受理;维昇药业的长效生长激素“隆培促生长素”的上市申请也已于2024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
在短效生长激素领域,竞争态势尤为激烈。此次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海济,便是看中了其在该领域的潜力。
除了中山海济,安科生物、联合赛尔、科兴药业、诺和诺德等企业也已纷纷布局,推出相关产品。目前,国内短效粉针剂型的生产企业多达6家,包括金赛药业、安科生物、科兴药业、未名海济、联合赛尔、LG化学。其中,安科生物以44%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联合赛尔和金赛药业的粉针产品分别占据31%和16%的市场份额。
短效水针剂型方面,目前有3家企业的产品上市,分别是金赛药业、安科生物、诺和诺德。2020年,金赛药业在水针市场的样本医院销售额高达4.88亿元,市场份额占比达99.88%,几乎形成垄断之势。
此外,集采政策的推进对短效粉针产品价格产生了影响,使其有所下降。相关企业也需在价格与销量之间寻求平衡。
例如,在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中,金赛药业和联合赛尔的粉针产品中选,相对最高有效申报价的降幅分别为52.46%和28.98%,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圣湘生物能否借助收购中山海济实现业绩的突破,还需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