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链”起来,“聚”起来!
河南1.13亿亩农田,正在开启一场全面升级:
六化引领、“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五良”集成......
这场“巨变”,先从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始。
7月13日,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主持召开大良田平台建设座谈会,与包括笔者在内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工作顾问、专家组座谈交流,并向专家、顾问代表颁发聘书。笔者获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顾问聘书。
会上,孙巍峰重点强调两大关键:大良田平台和市场化机制。
“通过搭建大良田平台,将聚集先进理念、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工作试点等,成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板块”;
“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国企运营、多方参建、实现共赢的路径,有效破解筹资难和‘投融建运管’五张皮问题,总结推广‘适度规模+智慧化+高标准农田’三合一模式,为农业强省建设开局起步提供坚实支撑。”
笔者认为,这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短板、问题、堵点的系统解决方案,是用市场化的机制,让高标准农田“活”起来,用平台思维,把农田和农村、农民“链”起来,用要素集成的理念,让影响粮食产能关键点聚合起来。
河南,为何需要“大良田”平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何要突出“市场化”?
从高标准农田到“大良田”
河南,为何要建“大良田”平台?
这得从两个方向说起。
第一个方向,是时间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目前,河南耕地面积1.13亿亩,永久基本农田983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
“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之下,河南提出到2025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大良田”平台建设,正是兼顾短期和长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的长效平台,期望通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引领、示范,逐步推广覆盖后期全部高标准农田。
这是用长期主义的视野和格局,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为河南“三农”做出的重大布局。
第二个方向,是内涵标准。
从高标准农田,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河南要做的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标准到内涵再到模式、路径的全面升级。
这就牵扯到了农田乃至农业、农村的很多范围和内容。
比如,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等等;
比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牵扯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等内容;
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涉及包括土壤肥力等土壤、耕地质量提升等内容;
比如,高标准农田与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融合等内容;
.......
这些超出农田建设范围的内涵、任务、标准,都需要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搭建更高层级、更多融合互动的平台载体。
为了更好推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大良田平台建设工作专班。
专班主要参与单位包括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处、厅耕地处、省土肥站,厅改革处、厅人居环境处、厅合作经济处、厅集体经济处、厅监管处、厅粮作处、厅种业处、省农技总站等多家单位配合。
通过“大良田”平台建设和专班机制,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发挥聚合效应。
“大良田”平台,聚合了哪些内容?
大良田、大聚合!
“通过搭建大良田平台,将聚集先进理念、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工作试点等,成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板块。”
本场座谈会上,孙巍峰强调“大良田”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良田平台,究竟聚合哪些内容?
第一,突出六化引领。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示范的是什么?核心就是六化:
包括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
这其中,在大良田平台建设中,对六化引领做出了进一步的升级。
包括建设标准化上,强调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竣工验收、
统一上图入库;
包括环境生态化上,强调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
第二,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标准”。
为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农田建设活动,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聚焦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生态,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标准体系建设,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标准”。
比如,方案明确,“作物生产能力大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其中平原区年亩均粮食产能应大于1000公斤。”
第三,创新推进模式:“投融建运管”一体化。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总投资超过4000元,缺口资金需要通过融资解决。
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于没有统筹考虑建成后规模化运营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没有享受到规模化经营收益(二次分红);另一方面项目也未有效解决融资还款的问题。
同时项目建设和运营脱节,有的工程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运营需要,有的工程质量不达标。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在卫辉、兰考、西平等地探索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通过系统总结基层经验,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操作导则》,设计了思维导图。
第四,集成运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
通过大良田平台建设,围绕提高粮食产能核心目标,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共促,形成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经营规模、装备技术等要素集成配套的粮食高产增效解决方案。
大良田平台建设背景下,为何还要重点强调“市场化机制”?
“市场化机制”!
市场化机制、市场化机制,还是市场化机制!
本场座谈会上,出现频率最高、也是共识度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市场化机制。
高标准农田,必须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为什么这么说?
这得从全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堵点说起。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存在着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投入渠道较为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明显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资金缺口,地方多采用专项债等方式,而这会加大基层政府“投、融、还”压力,资金筹措难。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规、建、运”相脱节,投资效益差。
比如,项目设计中,设计的成果与现状实际不完全匹配,与使用主体的需求不符;
比如,工程建设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无“话语权”,导致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比如,后期管护中,目前管护主体一般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工程设施使用年限远达不到设计标准。
三是,建设内容“形、量、质”不统一,效能打折扣。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对于田块整治、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地力提升工程耗资大、见效慢,导致一些项目建设时片面注重工程形象,对提高耕地等级或提升土壤质量的内涵工程考虑较少,工程综合效能大打折扣。
这还得从深度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企业、机构的实践说起。
座谈会现场,无论是投融资机构代表,还是参加多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企业代表,均用实践结果,给出了市场化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切实可行的答案。
而针对这些难题和堵点以及企业、机构实践,河南提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的理念,按照“融资与还款闭环设计、建设与运营一体谋划、使用与管护无缝对接、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思路,给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新解法。
而这种解法的关键,就是用市场化机制,有效破解筹资难和“投融建运管”五张皮问题。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如何做好市场化机制?有哪些成熟案例?
“内生动力”!
“善于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市场机制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给出现代化河南建设方法论中,包括强调市场机制。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如何用好市场机制?
笔者认为,当下河南,有三个可以学习借鉴的样本。
第一个样本,是新乡模式。
一句话总结新乡模式的精髓,就是政府主导、国企运营、多方参建、实现共赢。
政府主导,指的是县级政府通过定规划、强监管、重服务、防风险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国企运营,指的是由县级政府引入国企参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以国企为主体与县级平台公司合作成立新联合体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管护等;
“EPC”模式建设,指的是项目建设由新联合体公司采取“EPC”模式完成设计、施工和采购,项目所在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参与;
利益联结,指的是以维护农户利益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新联合体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土地谁来组织规模经营”“耕地谁来种”“生产物资谁来供”,实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利益联结。
运营管护,指的是由新联合体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筹措管护经费,及时维护维修。同时,引入农业保险机制,购买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农业规模经营履约保险、农田基础设施保险,由保险公司防范经营风险,参与农田基础设施管护。
笔者认为,新乡模式以“投融建运管”一体化为导向,不断创新实践,持续完善机制,为全省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探索新乡路径。
第二个样本,是临颍模式。
笔者认为,“市场机制”,还可以从农田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后端衍生,通过全产业链来实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来解决市场机制的难题。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漯河市临颍县。临颍提出了以红色经济带破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的解法。
具体来说,临颍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优化沿线乡镇土地资源,明晰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职责和定位,通过大地块、大面积、大整合,破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瓶颈问题,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稳步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以集体经济发展为主的实践探索。
临颍县“红色经济带”涵盖8个乡镇在内的60个行政村,实际耕地面积6.5万亩,采取成立以国有平台公司为核心,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辐射“建、种、管、收、加、储、销、服”全产业链的国家产业园优质小麦产业联合体,形成“财政投入、资本参与、银行贷款、经营收益、稳定还款”的闭环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运作模式。
笔者认为,临颍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面积、改善市场供应,还依托核心企业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形式由单环节服务向多环节、全流程发展和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壮大了村集体,增加了农户收益。
同时,该条红色经济带覆盖了从原料生产到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旅游等各产业,有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临颍县走向农业强县的步伐。
第三个样本,是清丰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清丰模式的亮点,有两个:
一是,清丰在建设过程中,项目投融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同属一家公司,避免出现主体隔离情况,而且把大良田平台建设提出的“五良”集合、大服务的理念,做好了贯彻、践行。
二是,清丰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以“四美乡村”建设为目标,统一设计,连片打造,实现了项目区道路循环畅通,河道水清岸绿,农田平整成块,村庄整洁秀美,不断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也为全省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
上一篇:16家上市车企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 比亚迪预计净利达117亿元
下一篇:北京“专精特新”专板落地在即 三年料迎千企入板 区域性股权市场如何催旺创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