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 民生 > 正文

对“山寨”食品说不

2024-11-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默 达

  近年来,“山寨”食品在网购、外卖以及一些网红零食店再次冒头,暗藏食品安全风险,值得警惕。


  “山寨”食品外观与正品类似,价格却便宜很多。其中,有的虽然是合规厂家生产,但有侵权嫌疑;有的则没有生产资质,食品安全缺乏保障。过去,“山寨”食品常见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地区。如今,“山寨”食品随着网购、外卖以及一些新商业模式蔓延至线上平台。同时,部分不良商家通过搭售、混售、低价加购等方式销售“山寨”食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由于“山寨”食品往往比正规品牌产品价格更低,一些图便宜的消费者极易被吸引,上当后又容易产生“一分价钱一分货,自己买的吃闷亏”的想法。然而,衡量“山寨”食品的危害绝不能局限于个人的经济损失,而是要综合考虑消费者花费的时间成本、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不正当竞争对市场环境的破坏等。


  以消费者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据报道,多款“山寨”饮料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长期饮用会损害身体健康。售卖这样的产品,部分电商和外卖平台短期内看似增加了销量,实则损失了口碑,且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风险隐患。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些从名字到包装都在“蹭品牌”的食品企业,有的侥幸逃脱监管,或是在被罚后重操旧业,关键点就在于不同地区对“山寨”食品是否构成侵权的界定不同,对单一产品的监管又往往可能存在成本高、收益低的情况。无奈之下,部分知名大品牌需要自己注册大量类似的商标防范侵权。这背后存在隐性成本,也说明加强品牌保护仍需进一步落实。


  打击“山寨”食品,不只是对一款产品、一家“小作坊”的抽查摸排,而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治理任务。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应严格准入,动态清理,并完善相关售后和处罚措施;市场监管部门也应重点关注部分量贩商业模式,并建立高效的“举报—响应”机制,严防“山寨”食品混入其中。正视“山寨”食品存在的风险,将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

关键词:

上一篇:最后一页
下一篇:默认开通 取消困难 应把“先用后付”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